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淄博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语文专区 > 浏览
楼主
如何增强高考作文文化底蕴
   先解释两个概念。
   所谓“文化”,按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有“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,特指精神财富”、“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”之意;所谓“底蕴”,按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有“详细的内容”之意。 
   因此,“作文的文化底蕴”,就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,谈古论今,能反映出不同国家、民族、地区、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、氛围、特征、风格,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、学识素养等等。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,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,从而获得高分。

  那么,考生怎样来写有“文化底蕴”的作文呢?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。一是作文的内容,二是作文的形式,主要是语言。

  从作文的内容,主要有:

  1.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

  即考生在作文中,根据作文主旨,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,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,以次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。注意,这里的“积淀”,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、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,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,贴切地组合。切记,是自然融合,是考生自身思想、情感的一部分,不可分割,而不是为“引”而“引”,生搬硬套,那样就适得其反了。大家可参看《面对大海》(上海高考满分作文,可点击http://luoyin6.blogdriver.com/index.jsp,进入“创新作文”栏)。再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《灵魂的膜拜》。

  2.新解历史故事、人物或经典著作,翻出新意

  即考生在作文中,运用文化的眼光,对事物作详细、周密的观察与评判,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,或者,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个人的独特见解。也就是说,对经典著作、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,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。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《赤兔之死》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。再如高考作文《题乌江亭》。

  3.巧借故事新编,借古讽今

  即考生在作文中,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,辨别美与丑、善与恶、是与非,表达作者的爱与憎、褒与贬,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的独特见解。这一点与上一点不同:上一点侧重在对“历史故事、人物或经典著作”表达自己的观点,可以说是就事论事;这一点是对“社会现实生活”表达自己的观点,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“社会现实生活”,褒扬好人好事,鞭打恶人恶事。因此,考生要更多地关注社会、关注人生,运用理性去评判,借以使人警醒。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。如2003年高考作文《孙悟空下岗记》、《韩非子的悲哀》,再如《相逢是一种偶遇——现代西游记》。

  从作文的形式,主要是语言,主要有:

  4.巧选句式,善用修辞

  即考生在作文中,要注意句式的变化,注意整句和散句、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,语言就会变化多姿,产生一种特殊的美。同时,还要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。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,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,山下的流水动情,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,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,它可以百川汇海,激清澎湃;也可以轻风拂琴,嘤嘤成韵。注意,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。如写人状物,多选比喻、比拟、借代、对偶和夸张,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、设问和反问。

  巧选句式,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,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。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。

  5. 妙语连珠,凸现睿智哲理

  即考生在作文中,语言文句要做到“有意蕴”。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、深刻,且言近旨远,意味深长,富于暗示性、启发性和感染力,即“意不浅露”、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。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写哲理句。哲理句,内涵丰厚,点题明旨,精辟蕴藉,启发人们深入思考,令人遐思迩想,给人以无穷的回味。怎样写哲理句呢?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?其基本方法就是,通过写景状物、写人叙事,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、普普通通的人物、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,以此来反映考生对事物的某种态度、体验和情感,充满辩证法和人文精神。

  6.摹拟古白话、古文体

  如2003年高考作文《掉屈原赋》,从文体看采用“祭文”的形式,又符合“赋”这一文体要求,别具一格,新颖独特。而且,全篇采用文言的写法,几乎无错,令人耳目一新。全文巧妙地借用或者化用课本中的故事、名言,作为自己文章的内容,而且,标题借用古文题目,颇具匠心。纵观全文,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,不失为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。
作者:高老师(181422)06-05-03 11:03回复此贴
1楼
很重要!
作者:高老师(181422)06-05-03 11:03回复此贴
共有回复1篇 1
回复内容:
百分·淄博家教网 ©2003-2015